2017年6月8日 星期四

學海無涯
(KNOWLEDGE)
   

學問是什麼?學問不是你懂得多少,你懂得多少都是靜態的,都是死的,學問是要將那些你所有學來、所有懂得的東西,轉化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學問應該是動態的,應該是活生生的。民初大哲南懷瑾先生說:「所有的學問,都是死人的古董」,所謂「書是拿來用的,不是用來讀的。」台灣有句俗話說:「讀書讀到背上去」,只把書本上的東西,把別人教你的東西,生吞活剝進到你的大腦裡面去,那些是沒有生命力的。真正的學問是要用來過生活的,是要用來解決食衣住行日常問題的。維基百科說:「學習是透過教授或體驗,獲得知識、技術、態度或價值的過程,從而導致可量度的、穩定的行為變化。」由此可見,透過學習得來的學問最重要的是要帶來價值觀的改變,要帶來心靈的純化與提昇,真正有學問的人會用這些學問去改變他的氣質與行為,成為一個品學兼具的恂恂君子,進而改變他自己的的命運
老天是公平的,眾生平等,每個人初生時都是一樣無知,可是,到頭來每個人却都過著不一樣的人生,其差別就在於他的學問多寡以及他利用這些學問去開創人生的能力。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學問就是能讓你「日新又新」,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做學問要一天比一天豐富你的內涵,修道行則要一天比一天減損你的過錯。學問就是要一方面發揮你先天的優點,另一方面要去彌補並改正你自身的缺點,造就你的相對優勢,讓你無可取代。西諺說:「學問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人生的競爭是如何改善觀念、解決問題的競爭,學海無涯,永遠不要自己設限。「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要讓學問一直伴隨你的向上提昇,不要到生命終點站時,才發現自己還是老樣子
學問不只是書本上的東西,哈佛大學心理學家Howard Gardner曾提出所謂的多元智能理論,將語文、邏輯、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關係、內省及自然探索等列為人類應學習的八大智能,而在知識爆炸的現代,學問的種類當然更多了。學問當然是愈多愈好,日本趨勢專家榊原英資就說:「天才都是博學多聞,……能夠旁徵博引,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東西,所以要盡量增加學問的份量。……想像力並不是憑空想像,而是學問的重組,所以愈有學問,想像力愈豐富。」那麼,我們要如何去得到學問呢?
首先,當然是上學、上課了。上到一堂好課可能影響你一輩子,這是最「本小利多」的投資。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教育者,大教育家叔本華說:「能讓你自由自在,充滿活力地發揮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教育者。這樣的人所任教的學校,才是你該去的地方。」考試與成績並不代表學問,真正重要的是,你努力學來的東西是否為你帶來影響,是否為你創造新的意義。學歷也不代表學問,一流大學的畢業生並不保證成為一流的人才,博士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見得強過小學生,所以2013年網路10大名言說:「學歷是銅牌,能力是銀牌,人脈是金牌,能思考創新(思維)才是王牌」。經過思考,能用你自己的方式說出來、做出來,才是你真正的學問
其次,要大量閱讀、體驗、觀察。學問是一輩子的事業,要讓大腦永保青春活力,就是要經常去使用它、刺激它。「接收外界刺激、記憶、綜合分析比較」這種做學問的方式是保證大腦不會萎縮老化的惟一法門。什麼書都可以看,什麼事(只要不是對他人、他物造成危害的)都可以去體驗;對所有現象都要保持好奇,用心觀察世事的變化。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固然可以隨時利用電腦或手機查得所需的資料,但那不是你的學問,學問必須是內化的,內化的學問才能改變你的氣度與風格。學問大略可由讀書(讀書智慧)與書本以外的管道(街頭或生活智慧)獲得,閱讀得來的是先人的學問,在生活中體驗、觀察得來的學問是你自己的經驗。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說:「沒有書的家,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先人的學問可以讓你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以及了解他們面對問題的態度,自己經驗得來的學問則可以讓你的眼光開濶、能察言觀色靈活應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有人說:「聰明人從自己的錯誤學到教訓,有智慧的人從別人的錯誤學到教訓。」不論是從自己或別人學到的教訓,都可以幫忙你不會重蹈覆轍,都是千金難買的學問
第三,要廣交朋友。孔子說:「毋友不如己者」又說:「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交友的一些準則;不過他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朋友就是朋友,各有所長、各有所缺,三教九流都是學問。例如垃圾車的隨車人員,天天看盡人間百態,其見識未必輸給所謂的高級人士。影響我們生命最重要的學問,往往不是來自學校,而是來自眾多的友人,因為對同一件事情,十個人就會有十個不同的角度來詮釋;改變地球的創意點子,常常來自與朋友的談笑中。例如愛因斯坦一直無法找到能解釋廣義相對論的數學公式,却在一次與友人的閒談中,發現早在19世紀便已有數學家發展出類似的公式。所以說,要廣交各式不一樣的友人,才有各種不同學問的來源。學問無高下貴賤,孔子也說他的學問來自各方,要「不恥下問」,中國華為的任正非也說:「不要臉才能進步」,企業家可向客戶取得商品的反饋,長官可向下屬了解公司基層的實際運作,師父也可向徒弟學習新的科技。把所有人當做你的朋友,並樂於分享各自的學問,那麼大家都可以生活在進步、快樂中
第四,要向宇宙大自然學習。這裡先引用作家小野的一段短文:
記得當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在家裡放著顯微鏡、望遠鏡和地球儀三樣東西,不管將來他們長大後要從事什麼事業工作,我希望他們透過望遠鏡探測星空,可以知道宇宙浩瀚,知道人類的渺小,知道宇宙和人類之間存在一種未知的法則;透過顯微鏡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動植物,知道人的肉眼多麼有限,知道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依存關係,接受人不是地球主宰的事實;透過地球儀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互相尊重,扶助弱勢,珍惜自己文化的重要,知道不要看輕別人。知道這些道理後,我們會虛心,我們會相信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物,我們會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只要我們相信。
是的,我們要相信,相信宇宙是深不可測的,宇宙到處是學問。一朵花、一株草就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尼采就曾經歌詠樹木(「向樹木學習」),他說:
松樹總是筆直地矗立著,彷彿在側耳傾聽什麼。
冷杉總是堅毅地矗立著,彷彿在等待什麼。
這些樹木不慌不亂,也不心煩,總是在寂靜中靜靜地等待著,忍耐著。
我們也應該學習松樹和冷杉的態度。
北宋山水畫家范寬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大自然),師造化不如師心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大師達文西也說:「繪畫源於自然」,宇宙星空、蒼穹大地蘊含無限的真理與美感,是我們的最佳老師。所以,去旅行吧,去渡假吧,去散步吧,大自然會陶冶你的心性,會消除你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它隱含著太多學問等待著你去發掘。巴西作家保羅.科爾賀(Paulo Coelho)說:「簡單的事物也是最不平凡的事物,但只有睿智者可以察覺」,看似平凡的大自然其實就是最不平凡的學問
獲得學問的管道或許大家都知道,但是,做學問的態度與方法才是決定你是否能有成就的關鍵。雖然我們要抱著歡喜的心情去做學問,但是做學問的過程絕對是辛苦的,絕對是要心無旁騖全心投入的。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己。」佛家、道家也皆主張遠離塵世酒色財氣的誘惑,求一靜土以專注於道之修行,印度大文學家泰戈爾則相信奢侈享受會打擾一心向學的清靜,他認為擁有太多俗世財富名位的人,也會擁有太多的恐懼,無法專心精進。我以為,學問必須搭配德行,有德行的人才配擁有學問,沒有道德的人擁有愈高超的學問就愈危險。
沒錯,做學問是很嚴肅的,沒有全心投入的人無法成就高深的學識。我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投入全部身心靈的「五感學習」,也就是眼、耳、口、手、心全體總動員的學習。除了用眼睛去閱讀、欣賞、觀察,用耳朵去仔細聆聽外,我們還要:
(1)       用口去發問。學問、學問,要學就要問,通常愈有學問的人,他一定會一直問:「WHY? WHY? WHY?」西方大哲法蘭西斯.培根說:「一個人如果從肯定開始,必將以疑問結束;如果他願意從疑問開始,則將以肯定告終。」對任何議題,我們應該先抱持質疑的態度,抛出一個接著一個的疑問,然後再針對這些疑問去找尋解答,這樣你才能真正「知道」這個議題的內涵與意義,正如You Tube創辦人陳士駿所說的:「自己找到的答案,才是最真實的,你必須勇敢去冒險。」話說回來,抛出問題其實是最困難的,人們往往「不知道」問題在那裏,人們往往鴕鳥式的把問題藏在沙堆裡。因此,我們必須把平常不知道或有疑問的議題記下來,自己先思索這些問題的內涵並試著提出解答。經過如此一番蘊釀後,你就能問出一針見血的問題,讓為你解惑的人對你刮目相看,並嚴肅的直指問題核心提出有建樹的解答。要記住,答案永遠是思考的終點,問題才是思考的起點;提出好的問題絕對比給予標準答案更重要。問題本身並不是問題,每一個問題都能被轉化成一個人生的契機。事實上,人不是萬能的,再有學問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在這種測不準的年代,不確定性已成為一種常態,我們不可能找到百分之百的標準答案,學著在合理的可能性下做出決斷,隨機應變,反而是比較可行的解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承認自己學問的有限是不可恥的,時時為自己抛出有趣的好問題,才能成就你精采的人生
(2)       用手去做,做中學。西諺云:「能實踐的學問,才是真學問。」你想將他人的智慧變為自己的學問,就要深入的去研究,就要用手去劃重點、做筆記,甚至要綜合他人的觀點以及你的感想,把它寫出來。你想要擁有某項技能,你就要不斷重複去練習。音樂神童莫札特在寫出著名的九號鋼琴協奏曲之前,已經每天練習創作了十年;股神巴菲特在十一歲時就開始學習投資股票,從小就練習股市的操作,終能養成超乎他人的投資嗅覺;比爾盖茲在創立微軟前後,天天都在寫程式,終於成為軟體巨擎。所有職業的達人,他們的成就完全依賴成名前不斷的練習,讓卓越的手法成為他們的習慣,成為他們的反射動作。「所謂天才,就是重複練習最多次的人」,正如美國著名的日裔職棒選手鈴木一朗所說的:「獲取驚人成就的唯一途徑,就是重複每一個微細步驟。」這種持續不斷單調的苦練,初期或許無聊,但只要你掌握到訣竅了,你心神貫通了,「對,就是要這樣打(做)」,趣味、禪意(坐禪看似單調,但蘊含無限天機)就在那裏。
(3)       要用心去學習。這可以分兩方面說,首先,你必須不斷重複的在心裡面自我暗示:「我要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我有資格擁有高深的學問」。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不斷重複一個想法,不斷自我暗示會使人相信它,最終成為信念,這時候做學問就成為你喜愛的工作,你的大腦就會感到幸福,你的記憶力就會大幅上揚。例如世界上唯一可記住10萬位數圓周率的日本人原口證,他就說圓周率帶給他「不可思議的安定感」。當你內心準備好渴望擁有某樣東西後,就會去下功夫,就會去取得並長期持有那樣東西,這就是所謂「外在世界呼應內在世界」的「呼應定律」(Law of Correspondence)。其次,你要用心而不是機械性的去學習。做學問的人要先知道自己想要學什麼,要如何去學,要激發自己學習的興趣,讓自己主動的去追求學問,才能發揮相乘的效果。用心學習,可以讓你知道要逆向思考,要多面思考,要謙虛去學習所有比你高明的人,要進行跨界學習,要不迷信學理以免陷入「學問障」(學問因人、因事、因地而異,宇宙並沒有永久的東西,所以沒有永遠正確的學問,今日的學問可能是明日的垃圾,今日成功的原因可能是明日失敗的伏筆)中,要跳出框架發展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要同時去解決多個問題,……,總之,用心學習才能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學問。
學問是沒有止境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是終生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會讓你的心態永遠年青,永遠充滿活力。德國哲學家紀德有一首詩說:
如果我們的靈魂稱得上什麼的話,那祇因它比其他一些人的靈魂燃燒得更熱烈。
如果我知道更美的東西,那我對你說的就正會是那一些東西!
要對學問保持熱情,你的熱情將是你最大的財產。況且,學問是不會遺失的,西諺云:「 Learning is earning(學到就是賺到)」,美國藍調歌手 B.B.King 也說:「學習之美在於,你學到的東西沒人拿得走(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that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學問只會累積,學問只會讓你的生命更豐富。我認為:「學問就是能量,學問愈多,能量就愈強!學問就是跟宇宙大化分享而來的東西,分外享樂!」

心書

山西.五台山 快樂.幸福 ( HAPPINESS ) 李   江   河 快樂是一種情緒,幸福則是一種心境;快樂是外顯的,幸福則是內歛的。 凡是情緒就難免有害,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取得的快樂都是虛幻的、一時的。貪戀美食不只偒身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