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人生旅行 (LIFE TRAVEL)

人生旅行 (LIFE TRAVEL)
乘一葉輕舟漂蕩,牽一匹馬步向遠古,每天都是一趟旅程,旅程本身就是家鄉。──芭蕉(日本詩人)
   
這是一個「移動」的時代,我們都屬於一個「移動」的世代,我們都是新型態的「遊牧民族」,在不斷的移動中追逐更加美好的生活與嶄新的價值,直到找到身心靈的最終歸宿。世界最頂尖100位思想家之一,法國政經學者雅克.阿塔利(JACQUES ATTALI) 在其所著《21世紀詞典》一書中提到:「移動,……是職業訓練的重要部份。為了掌握工作機會,我們必須適度展現旅行者的資質。」在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中,你想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和住所,就必須具有不斷旅行的能力。「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人材的流動是必然的,「楚材晉用」已是常態。網路消弭國界,唯有擁有國際觀的人才有競爭力,年輕人必須走出去多結交世界各地的友人,累積自己的廣度、高度,才能有足夠的世界甚至宇宙視野──登上太空,你才能看到整個地球的美。曾經參與「世界最夯工作」(澳洲昆士蘭旅遊局的「大堡礁島主」野生動物保育員)徵選的謝昕璇就說:「走舊的路,到不了新的地方。」在旅途中,你或許會遇上許多風暴,但也可能碰上生命中的大好良機,更可能找到指點迷津的人生導師。年輕人應該深切了解,你會走在一條跟上一代完全不同的道路上,你會發現不同的世界,你會發展出不同的人生觀,你唯一要做的就只是「上路吧!」
人生就是一趟不斷向前的旅行,而偷得浮生數日閒的休閒旅遊正是抽離日常繁瑣、重新充電的人生禮物,是一種對生命的禮讚方式。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說:「旅行,造就了人。」旅行不只是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而已,旅行應該是靈魂與肉體同時在時空中進行的移動。PChome CEO也是旅行家兼美食家詹宏志說:「通過旅行,可以短暫地變成一個異鄉人,等你回到家鄉,你也帶著異鄉的眼睛回來,變得比原來的自己更寬廣更富裕。」旅行是為了替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開啟另一扇窗口,旅行不是去發現新大陸,而是給你一個不同的視界,給你一個改變的機會,用不同的角度與高度、廣度去觀察原來的世界,用寧靜的心情去面對自己,去尋找自己內在心靈的歸宿。旅行當然是要吃喝玩樂,但也要讓各種美景、美食帶給你內心的震撼與昇華;旅行歸來總要感到心靈被洗滌得清清爽爽,內心充滿了對世界的謙卑與感恩。旅行的心情當然是要輕鬆的,要讓山光水色、鳥語花香寫進你那愉快的回憶篇章中;旅行也可以給你一段空白時光,讓思緒任意遨遊,讓心靈自由馳騁,讓陽光進入你封閉的心田,驅趕掉內心那深深的疲憊與昏暗,讓生命重現靈動之美。真正的旅者並不只是到一些地方,而是在一個旅程中得到生命的滋潤與啟發,所以英國17世紀的歷史學者Thomas Fuller早就說:「旅行讓智者更有智慧,讓愚者更愚蠢。」旅行,當然是要去發現更多的驚奇,雖然世界各地的奇風異俗、名山麗水在網路中唾手可得,但身歷其境的你還是可以從中截取到無限的新鮮與讚嘆;更重要的是,旅行是糾正思想近視最好的方法,只要你打開心胸、抛棄成見,你將會看到許多美麗夾雜著醜陋、陽光並存著陰暗,讓我們深刻了解到地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讓我們反思:「當我們不斷從地球母親索取生命養分時,我們能回饋些什麼?」
生命,只是一種時空中的幻影,你我都只是無垠時空中的一段事件(EVENT),但,我們可以使這個事件平淡無奇也可以讓它澎湃洶湧。一個充實的生命歷程就像一個交響樂詩篇,內容充滿了大大小小的起伏反差,處處洋溢著或高或低的錯愕或驚喜。旅行,就是要在一片平淡踏實的生活中,激揚起一股或大或小的波濤,為你的生命塗抹上一片繽紛的色彩。旅行,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就是一段休閒時光。那麼,什麼是「休閒」呢?美國伊利諾大學社會學家約翰.凱利(JOHN R. KELLY)曾在1990年提出如下的定義:「休閒就是人在自由時間、自由意志下,所從事的自我提昇行為。」所以,休閒並不僅僅是消磨空白時間的行為,它還要結合提昇自我的意涵。休閒絶不等於美國前汽車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rd)1920年所提出的所謂「商品化休閒(Merchandised Leisure)」,將休閒視為一種強調物質享受的消費行為,休閒只是一種「釋放工作壓力,紓解生活單調無聊與製造歡樂的商品」;在這種觀念倡導下,旅行、渡假甚至是運動、娛樂等休閒方式都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下的純粹消費經濟,只是商人用以賺取利潤的工具,而缺乏知性的價值。其實,早在公元前5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主張:「(休閒)生活的主要目的,乃是利用自由時間從事知識、音樂、哲學、宗教、運動、冥想與教育等活動,來達成自我發展。」休閒是很有創造性的,讓我們在壓力完全釋放的情況下,迸發無限的靈感。例如愛因斯坦喜愛音樂與泛舟,他的相對論就是在卡普特別墅(德國波茨坦附近)旁的滕普林納湖中泛舟時想通的;再如電燈泡是英國人史磺(Joseph Swan)在休閒時研究出來的(大家都以為是愛迪生,其實他晚了個月)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們則主張:「休閒是一種維持身心平衡的行為」,因此,大力提倡繪畫、文學與科學,促成上述學術的蓬勃發展。一趟精彩的旅程當然是要兼顧生理及精神需求的,不是只看到美景的浮光掠影,還要讓美景昇華你的心靈;不是只要吃得飽,還要追求在地美食來體會各地的文化底蘊…
……,在美景中品嚐美食,在美食餐廳或旅館中欣賞美景或品味建築設計與藝術作品。肉體五感的滿足與內心智慧的提昇,絶對是可以並行不悖的。
旅行大抵是從追逐大自然美景開始,旅者即是「人生風景的收藏者」。當我們共處於大自然之中時,無分貧富貴賤,大自然給予你的都是一樣的風景,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由。記得嗎?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份,相對於浩瀚宇宙而言,人只不過是一粒微塵;相對於永恆宇宙而言,人只不過是一個渺小過客。你可以意氣風發,你可以大聲喧囂,但,大自然依然寂靜。中國古畫往往在巨幅山水中點綴著一些微小的人物,是的,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人應謙卑,人只應感受那「絶美的刹那」。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才是真正的奢華,在大自然中,你只須融入其中,你可與日月共賞山川之美,可與星辰共聆天地靜寂。你也可以化身為一朵花、一顆樹、一隻蝴蝶……,讓風輕輕地流過你,讓宇宙的能量靜靜地充滿你,當下「無天無地,無時無空;你即宇宙,宇宙即你」。自然界中無時不刻在上演著優勝劣敗、生死存亡的殘酷,大自然不只是供人休閒遊賞,或許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重溫一下生命的功課,「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這是何等境界。對大自然我們只能虔敬地請求她的「接納」,千萬別妄想「征服」自然;你可以登頂高山,但你不可能征服高山,你走了,高山仍然會巍然地挺立在那兒。美麗的景點都是有靈氣的,你可以吸收她的靈氣,但千萬不要用你的俗氣去破壞她的靈氣。所以,日本京都的名剎總有雅緻的庭園造景,進入殿宇總要脫鞋,總要噤聲細語,營造出莊嚴清靜的「情境」,不讓你的喧嘩干擾了流動的靈氣,影響了其他旅人的情緒。有一篇《朵朵小語》是這樣寫的:
為什麼再高明的畫作還是無法描繪真正的自然之美?為什麼再清晰的照片還是不能完全複製令人心曠神怡的好風好水?也許就是因為,畫作與照片都是靜物,不會流動。流動是風的能量,不拘泥於一時,也不執著於一處。有了風的流動,水的流動,天光雲影的流動,讓置身其中的你,心中也有了歡愉的流動。在流動之中,一切都鮮活了起來。親愛的,你也讓自己處於流動的狀態,常常散步,常常旅行,常常學習新事物,不斷流動的你,也不斷地被一成不變的生活所釋放,不斷地在廣大的天地中感到無限自由。
是的,人總要不停地流動,總要不停地旅行。但「沒有故事,再美也是空景;有了故事,才叫做旅行。」所有旅行業者或旅遊書籍、節目告訴你的必到、必吃、必買,都是他們的故事,不是你自己的故事;旅行最重要的是要玩出你自我的感受,寫下自己的故事。不一定要追逐「一生一次的壯遊」,但總要想清楚旅行的目的,想休閒就好好地度假,想突破或許就來趟單車環島之旅,想提昇也可計劃遊學,想輕鬆就跟團體,想漫遊就自由行……。想清楚了嗎?那麼,出發吧──
「大直若曲,目的既定,逢山遊山,逢水玩水;
遇石暫歇坐,遇樹且納涼。」(小魚)
最簡單的旅行就是「散步」(走路),首先我們先參考《講義》雜誌刋登的一篇文章(費文先生作):
二十多年來,我每天清晨上陽明山,走一個小時。我的路線是固定的,從花鐘旁的中興路上去,經過陽明書屋,在陽金公路前折回,往返大約五公里。沐浴在清新的空氣,你會感覺無比的幸福,這也是我一天中,最愉快的時光。
二百多年前,傑佛遜總統說過:「在所有的運動中,走路(Walking)是最佳的。」有無數人靠走路治癒疾病(例如紀政的尿失禁,………孫正春的癌症)。重要的是不要在自己的身體出問題才開始走路,要在健康的時候就養成固定的走路習慣,病魔才不容易找上你。
最有名的走路者可能是美國的田園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我從他的著作摘出以下幾段:
「我想我沒辦法保持身心的健全,除非我一天花上四小時──常常比這更多──徜徉於樹林、山丘、田地,擺脫一切的俗事。」
「我只要任何一天待在房間裏就會生鏽,因此有時候在下午四點前的最後一刻,我必須溜出去走走,白天就要消逝了,暮色交錯在夕陽中,我的內心不禁有罪惡感。」
「每一個目睹到的日落,都會挑起我的欲望,要走向遙遠的西方,到達正是太陽下去的地方。」
「兩、三小時的走路,就會把我帶到一個我心目中最神奇的地方。」
「不論太陽怎麼移動,你如果都能保持活絡的想法,一整天就都是早晨了。」
「天堂在我們的腳下,也在我們的頭上。」
「有一個旅人要英國詩人華茲華斯的僕人指出她的主人的辦公室在哪裏,她回答:「這是他的圖書室,他的辦公室在戶外。」
走路時,單獨或結伴,哪種方式較好?馬克吐溫說:「一群人一起走路的美妙,不在於走路,也不在於風景,而在於談話。」但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生說:「要享受走路,必須單獨為之,因為自由才是重點。」
英國大文豪狄更斯說:「如果我無法走得又快又遠,我想我不如自人間消失。」但林肯總統說:「我是一個緩慢的步行者,但我從不曾倒著走。」
作家Marlyu s. Doan說:「走路使我生龍活虎。到山裏走一趟就讓我變成跟在家的我完全不一樣了。我接觸到季節、氣候、每天不同的時刻。我看得更清晰。我注意到更多的細節。」
作家Colin  Fletcher說:「我必須承認,走路最終是會上癮的,即使是在這最終的階段,它仍然令人極度瘋狂的愉快,對保住神志健全非常有幫助,因此大力推薦。」
莎士比亞說:「祈禱,走路吧。」
散步,顧名思義,就是要帶著閒散的心情,忘掉身份地位,抛開名利俗務,只要帶著一顆雀躍好奇的心。何妨故意迷路(但要確定能回來),專挑沒走過的路去探索,讓尋求未知的渴望克服畏懼迷途的恐懼,讓更多的陌生引領我們走向更遠、更廣的人生。有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走過,不止經過;駐足,因為感動。」所以,慢慢地走路吧,默默地觀賞吧,張開你那久被封閉的五感,你將會感受到微風帶來的沁涼,你將會聞到兩邊庭園內的花香,你將會聽到清脆悅耳的鳥叫與虫鳴。抬頭向上看看吧,天上雲采的變幻是那麼地勾引著你的想像力;而在沒有光害的曠野中,你將會發現閃亮的銀河中掛滿了數不清的星星,你將會輕易地發現久違了的北斗七星與牛郎、織女星。走路蘊含著深奧的哲理,我們將另文探討之。
古西諺有云:「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只有工作沒有休閒會讓你變笨),但,絶大多數有工作的現代人却往往被工作綁住,過度膨脹自己的不可或缺性,終究成為俗不可耐的工作狂,只要閒下來就會悶得發慌,結果就是讓繃緊的身心失去健康平衡,最嚴重的就是「過勞死」。其實,古今中外的智者都強調「閒暇」的重要性,不只是生理機能的潤滑,更是滋養精神人格的良方。所謂「英雄放手即神仙」,所以,渡假去吧!讓你的身心恢復主導性,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動就動、想停就停,或者整天無所事事望著大海發呆,或者抱著一本書在湖邊讓釣竿任由魚兒嬉弄;或者與家人無拘無束地陪伴,讓悠閒的時空、輕鬆的心情創造出你們共同的話題與回憶。沒錯,一個人渡假當然可以讓你擺脫一再重複的無聊日子,讓你可以重新尋回自我,這種生命的洗禮確實是渡假的真諦。所以,微軟的比爾.蓋茲才會每年都離開凡塵一陣子,到一個不會被人打擾的地方,去省思自我及公司未來的方向。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也常外出「單人合宿」,離開熟悉的工作場所與情報來源,去重整自己的思緒。不過,跟久未心靈交流的親朋好友一起去渡假,一起吃喝玩樂,共同歡笑,也共同解決渡假時可能發生的麻煩,有一大把的時間可以天南地北地閒談,有同樣的空間可以拉進彼此的距離,「聚在一起」也是渡假的另一種偉大恩賜。
冒險與流浪則是一種另類的旅行方式,這種方式更可能在有意無意中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我們看,沒有漢張騫的通西域就沒有絲路的昌盛;沒有唐玄奘的西行17年帶回657部佛經,就沒有東方佛教的文明;沒有哥倫布的發現新大陸,就沒有近代西方列強的崛起。冒險是人類文明跳躍式前進與融合的惟一途徑,人類現在的宇宙探險,正把人類帶往一個未知的時空。法國文學家毛姆說:「我用盡了全力,却過著平凡的一生。」其實每個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隠蔵著自己一個人遠行流浪或冒險犯難的欲望,但真能付諸行動的畢竟是少數。梭羅早就說過:「大部份的人過著平靜但絶望的生活,傾向聽天由命,而事實上,人們對自己的想像,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是的,每個人都可從立足點畫出無限大的生活圈,都可嚐試所有的不可能;只要你願意去冒險,這世界就沒有你到不了的地方。或許你會失敗,或許你會遇難,但那只証明你本身或者其他冒險者終會成功。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六次的波蘭戰地記者瑞耶沙德.卡普辛斯基說:「越過自身經驗的邊界,就是新世界。」流浪或探險者只是把這種移動方式視為生命旅行的一部份,畢竟人們渴望旅行,不就是要去超越自身經驗的邊界,去追尋旅行過程中那些未知和變數嗎?宇宙是不斷變化的,生命旅程也該是不斷變化的。事實上,人生唯一可確定的事就是「死亡」,如果只執著於安全、安定的生活,而失去對未知世界的好奇,不去享受生命旅程的變化樂趣,那你將無法欣賞到更刺激、更美麗的人生風景,你就是「提前死亡」。流浪或冒險就是逃離那日復一日的無聊現實,走向不確定的未知,或許你會開創更多的可能,或許你會粉身碎骨,但你可以確定你不會在灰暗無情的城市中默默地老去、死去。人生總有太多的牽絆,說走就走,遠走天涯,是人類最大的自由,也是人生最難得的奢侈。或許,有一天,我門也可學學西班牙哲學家喬治.桑塔耶那,他在哈佛大學教課時,見到火紅的夕陽照入課堂,竟馬上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轉身瀟灑離去,從此不再歸來。流浪當然是隨興的,不再有任何行程,不再有任何目的地,每天隨意行止,從來不去計較今晚要落脚何處。但,你知道你只是遵循著宇宙的呼喚,你只是自由自在地追隨內心的感應,你永遠也不會迷失。或許每個人都生而具有流浪的基因,或許每個人的內心中都會不時響起流浪的呼喚,而冒險或流浪歸來後,也確實能強化對生命的感受力、增長自身的生命能量,改變對工作、家庭、人際關係及生活方式的態度,甚至可以戒除對煙酒等不當飲食的癮頭。但,冒險或流浪都不是鬧著玩的,它可是性命攸關的大事,需要正確的觀念與充份的準備。公元1970年生態心理學家葛林威(Robert Greenway)首先在大學中開設冒險教育課程,而歐美先進國家家長們更早就對青少年實施夏令營等野地訓練活動。台灣近年來興起的國外打工旅行方式更值得鼓勵,因為在艱難陌生的環境中辛苦工作,更能體會賺錢的不易與自我的不足。此外,到荒原去體會大地的蒼涼與廣袤,前往世界各地文明古國去追尋文明的根源與內在自我,到落後地區去從事社會、慈善、醫療等各項服務,到世界各地去跑馬拉松,去騎自行車環遊世界,隆冬時往極地、盛暑時前往沙漠去接受極端氣候的考驗……等等,都是可以考慮的冒險旅行方式。當然,一個人去冒險、去流浪是寂寞的,你不知道明天要到何方,甚至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但,當你感到痛苦、抑悶、憂煩時,當你工作遇上瓶頸時,當你對你的人生有所懷疑時,何不抛開一切,去冒險、去流浪,去做一件你一直想做的瘋狂事件,讓你的人生拐個彎,或許就是你給自己的最佳人生禮物
旅行就難免要接觸到旅行業者,或許,也不盡然。在這個物聯網時代裡,所有有關旅行的資訊都可在網路上輕鬆取得,每個人都可在網路上訂購機票、火車等交通工具,也可在網路上挑選適合的住宿與餐廰。因此,一般人都以為從此就可以自行搞定旅遊的一切手續,根本不需要再讓旅行社來賺取差價或服務費。其實,這是個似是而非的想法,就算你是一個網路高手,但你絶對不是一個旅行專家,從規劃行程到配合預算及旅程時間,選定並銜接適當的交通工具,選擇喜愛的餐廰與旅店……等等,每一項你都必須有專業程度的瞭解才能順利完成,否則在你的旅程中你將會碰上許多非你想像中的麻煩。網路畢竟是虛擬的,它們只會呈現吸引你的一面,它們可能會美化,更可怕的是也可能會欺詐。所以,如果你不是專業旅者,你就可能規劃出一段惡夢式的假期,更不用說你可能要花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去計劃、去比較、去挑選了;而且依通常的經驗,自己規劃的行程往往會浪費許多旅行時間並消耗更多成本。旅行業者憑其多年的經驗與對業界的熟悉,往往可以取得較大的折扣,並可為你迅速完成整個行程的規劃與預算。因此,把預計要去的地方及預算交給旅行業者吧,就算只是單點渡假的機加酒(飛機+酒店)行程,旅行業者也可以為你節省精神、時間與費用,你只要休閒地等著出發、快樂地渡假歸來就好,何必勞心勞力又吃力不討好呢?!
話說回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旅行業者不是慈善事業,若是貪圖那種不合理的低價旅遊,保證你一定會「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當然,旅行業是個自由競爭的行業,不管任何一種經營方式自然有其市場考量。但,現在一般的旅行業者大多太懶惰了,他們把自己當成有如生產線的工廠一般,同一路線不管出多少團,總是吃同樣的餐廰、同樣的飲食,總是住同樣的飯店,總是去同樣的景點,而且總是經年不變。尤其那些靠賣店回扣生存的低價團,更總是呆在賣店的時間比景點長,導遊與司機也往往沒有優渥的底薪或收入,如果顧客購買力欠佳就會影響其服務的熱忱,造成旅遊糾紛。其實,旅行業是一種服務業,更是我常常強調的「幸福製造業」,真正優良的旅行業者是不必做廣告的,他們靠的是顧客的口碑──好的服務造就快樂的旅程,快樂的旅程造就幸福的旅客。幸福的旅客自然會再度回頭,甚至會帶來更多的顧客,如果這名旅客是所謂的「旅遊作家」的話,那麼他在旅遊雜誌、節目或網路上的好評將會帶給業者無與倫比的幸福。所以,優秀的旅行業者(例如「欣業旅揚旅行社」,TEL02-25181358)對每一團都是「量身訂作」的行程,同一路線也會儘量穿插不同的景點、餐廰(非旅行業專用)與飯店;採用新車、好車、大車,給司機、導遊優渥的小費讓他們「樂在工作」,而且堅守「不購物」政策,給客戶足夠時間去自由活動或自行購物,讓「賓主盡歡」。現在是「社會企業」當道的時代,旅行業者也可以客串社會企業的角色,在旅程中安排些公益或藝術欣賞的活動,提昇顧客的水平;或者直接以自己名義贊助並參與環保、公益、運動與藝術活動,更是提昇業者形象的好方法。
隨著全球財富的逐步累積,也隨著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蓬勃發展,尤其是中國中產階級迅速擴增,全球觀光業也跳躍式擴張,如今已是僅次於石油與金融的世界第三大產業。學者稱「觀光業是現代規模最龐大的自願性財富轉移」,因此,世界各國莫不極力爭取訪客的到來,而「城市行銷」更是許多沒落城市冀求翻身的法寶。以法國著名的酒鄉波爾多為例,她原先是個中世紀繁華的港市,但自從陸、空運輸興起後她即默默地褪去鉛華,直到居貝先生當選市長後,開始了所謂的回春計劃,除了將十八世紀的古城回復光輝優雅的樣貌外,也將原來河岸破舊的景觀改造成景緻宜人的徒步區,並興建現代電車系統連結各觀光景點。同時,他也沒忘記波爾多的寶貝──優質的葡萄酒,鼓勵保守的酒莊敞開大門迎接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他們除了販賣高級葡萄酒外,還兼賣各種特色文創紀念品,更重要的是他們真正去塑造頂級的意象,他們會在酒堡內提供會議、用餐及品酒的場所,聘請三星主廚,透過高價且高品質的餐點與葡萄酒的巧妙搭配,讓訪客不虛此行,並在回國後繼續意欲品嚐他們生產的高級酒品。雖然自大的美國人並不一定歡迎觀光客的到來,但以他們世界第一強國的身份以及美麗多變的地理景觀,自然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訪客。美國為世界貢献了兩個獨特的觀光概念──國家公園與主題樂園(如迪斯耐樂園、海洋世界、環球影城等),不只成為所謂「美國假期」的特色,也成為其他地區模仿的觀光商機。主題樂園販賣的是人工的歡樂時光,却是許多人童年時的美好回憶;國家公園則吸引旅人見證了地球各地驚人的自然美景或廣濶宜人的荒原野地,同時保護了大片大片的自然與人文遺產以及珍貴的野生動物,對拯救地球免於迅速毁滅作出極大的貢献。
是的,觀光業對一個地區到底是福是禍?這個問題確實值得玩味。一方面更多的觀光客當然帶來更多的商機與財富,但過多的觀光客確也帶來了環境的過度負荷,尤其是水平不足的觀光客,對當地觀光與居住環境的破壞更是居民所不欲樂見的。我們看──
--水都威尼斯每天面對成千上萬的觀光人潮,城市已逐漸沈陷;而便宜的中國仿製紀念品,更打擊了原先當地的特色產業,例如當地著名的水晶玻璃藝術品產業己接近絶跡。
--世界人文遺產柬埔寨吳哥窟因空氣嚴重污染,其石牆、石像日漸侵蝕、變黑;大肆擴增觀光飯店,超抽地下水,更造成整個古蹟的地層下陷。
--波斯灣畔的杜拜及阿布逹比高樓林立、金碧輝煌,但,誰知道這後面隱藏的全是南亞廉價勞工的血淚。
萬物之靈的人類總是要趨吉避凶的,無謂地濫用地球資源,終將招致地球的反撲。因此,近年來有識之士紛紛提倡所謂的「綠色旅遊」,以最自然的方式來發展觀光事業。例如哥倫比亞放棄為美國生產牛肉的畜牧業,轉而恢復原有天然美景,反而發展出繁榮的觀光業;又如哥斯大黎加很早就知道他們擁有的自然景觀才是他們最大的財產,因此也成了這波綠色旅遊的受益者。
現代的旅行方式實在太多樣化了,除了自由行與旅行業者推出的套裝旅遊(計劃旅遊)外,還有朝聖之旅(例如台灣的媽祖進香以及到麥加或耶路撒冷去朝聖等)、商務或公務旅行、生態旅遊等,旅行或許著重在個人的休閒享樂以及探奇、感性、提昇等,但也要同時呼應環境保護、節約資源與永續文化等議題。不論是哪種旅行,總要賦予某種意義才會不虛此行,詹宏志先生說:『旅行就是一段勇敢前進的人生。我們誔生之際時空已定,這個人生也就跟著「註定」,還有什麼方式能讓我們擴大實體世界與抽象世界的參與?在我看起來,也許只有「旅行」與「讀書」能讓我們擁有超過一個「人生」。』最喜歡走路(爬坡)的尼采說《漂泊者及其影子》:「有人認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漫無目的地走完行程就是旅行,也有人認為出門買個東西就是一趟旅行。有人享受旅行時看到的異國風情,有人期待旅行時的邂逅與體驗,也有人會將旅行時觀察到的東西,體驗到的東西,活用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人生之旅也是如此。若只是將每一次體驗到的東西當作紀念品收藏,而不加以活用的話,人生就只會繞著幾件既定的事情打轉。將經歷過的事活用於每一天的生活,用更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才能享受到最精采的人生之旅。」《財富雜誌》2015年度商業風雲人物第一名的NIKE執行長馬克.帕克(MARK PARKER)說:「旅行時,我會接觸各行各業有創意的人才,因為我想掌握最新脈動」。《在印度,聽見一片寂靜》的作者黃誌群則說:「旅行是跟未知的自己碰撞的時候,這個碰撞不只是文化上的碰撞,也是一種內在精神的碰撞。當離開自己慣性的生活後,突然來到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可能來過,甚至來過好多次,可是每一次都還是有未知的感覺。」這些是他們的旅行義意,我相信每一個人也都有其各自的旅行意義,每個意義的產生自有其因緣背景,我們千萬不要對他人的意義做出評判,意義是不該有好壞差等、高尚鄙俗之分的。旅行意義只是很個人化的選擇,只要好好地去享受自己選擇的旅行,就是有意義的旅行。在旅途中你會碰上各種類型的旅伴,這是你們的緣份,與其抱怨「奧客」的言行,還不如自己先做個優秀的旅伴,讓同行者來喜歡你,自動來與你親近,自然會有個愉快的旅程。你說是嗎?
人生是來修行的,旅行也是一種修行。20世紀美國爭議性文學大師亨利.米勒(Henry Miller)曾說:「旅行的目的地從來就不該是一個地點,而是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旅行時既要追逐美好的事物,也要隨時審視自己的內心是否配得上外在的美妙風光,更要留神風雲際會的因緣生滅,把握翻轉生命的契機。人生總是走在兩條路上,肉體經驗的是現實之路,精神上却同時在完成心靈之旅──當你走過更多的現實旅程,你的心靈就會更加充實活躍,而充實活躍的心靈又會指引你去走更多、更棒的現實之路。人生之旅是沒有地圖、沒有導遊的,隨著時空的推移,你抵達的地方就是你在宇宙、在世界上的位置。達爾文說過:「旅行是種子的信仰」,種子必須離開母株到遠方去才能散播新生命。我們也是一樣,「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才能增長靈性,才能滋養嶄新的生命。所以孔子必須週遊列國才能成就「至聖先師」,日本芭蕉大師必須踏遍「奧之細道」才能成為獨領風騷的「徘句大師」,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等必須風塵僕僕地到處宣揚真理才能成為偉大的一教之主,……古今中外眾多的智者總要不停地旅行才能豐富自己與他人的生命。人的一生要踏踏實實地走過,而不是只有空空地經過。看到美景,當然可以感動駐足,但請繼續往前移動,前方還會有更多的真、善、美讓你感動。生命旅行的真正價值──不只讓你清楚看到你「從何而來」,而且讓你自內心明白你「要往哪兒去」。人生的旅程都只是一段段的即興演出,總有曲終人散的時侯,屆時,請別忘了關燈。人生是短暫的,生命是脆弱的;人生旅行往往從各種不同的追尋開始,冀求達到不可知的顛峰。但,有形體的人,就是有限的人;有形相的宇宙,就是有限的宇宙。人生旅行的終點終究不會是完美,但只要體認「我們抵達的地點,就是我們人生的山顛」,盡其在我,就是圓滿。了悟了生命旅行的真諦將使你真正獲得自由,並不是你的生命不再有匱乏與煩憂,而是這些事不再箍緊你,你只是把它們當成人生旅程中的必然,不須執著,更不須流連。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云:「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鴻雁既飛、魚龍既隠,又何須留下光影與漣漪。
印度最著名詩人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泰戈爾說:「離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遙遠,……旅客要敲過每個陌生人的門口,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頭四處飄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部宮殿。」人們總為了尋找更美好的人生而遠走他鄉,但旅行並非只是肉體的移動,你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旅行,都是你自己決定的。所以,你必須誠懇地面對自己,你必須有自信,但也必須謙卑;你必須不斷提昇,但更必須感恩;你一定會犯錯,但只要能改過;你可以不斷追尋,但別忘記知足;你自然有福報,但別忘記捨得;你當然可以享受人生,但別忘記醒來。人生是兇險的,不管你做對或是做錯,逆境總是會來到。在人生旅途中,只有持之以恆地不斷前行才能抵達目的地,唯一能阻擋你前進的只有你自己。非洲牛羚每年必然的遷徙,也必然要跨越滿佈鱷魚的惡水,或許牠們不知道路途的凶險,但這却是牠們為了生存「必須」經歷的旅程。牠們的行為只是告訴我們,只要是生命,總會有著不計一切後果的旅程。一個有意義的生命是:活著,而不是躲著;前進,而不是龜縮。所以,你必須勇敢地承擔人生旅行必然的風險,準備好充足的能量,用真正的自己與人生一決勝負。正如尼采說的《人性的,太人性的》:
你在畏懼什麼?放膽體驗人生吧!別讓人生淪為走馬看花的旅程。用你的心和身體,盡情體驗人生吧!盡情體驗人生吧!然後讓這些體驗成為自己的東西,應該讓「體驗」用到一滴都不剩。因為人生就該是深刻又精采倍至的旅程。
是的,每個人就像一條河流,總會有自己的流域,放膽奔流吧,衝破峽谷,穿過密林,涓涓細流終將成為漫漫長河。但無論你是在人生長河中的哪一段旅程,總要活在當下,總要欣賞當下的美景,總要咀嚼當下的喜怒哀樂。日本人說:「一期一會」,人生旅程會在哪兒嘎然而止無人可知,我們只能把每一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把每次見面當作最後一次相見。人生旅行是一條單行道,每一個當下都無法Replay,所以就珍惜你現在所處的時空位置吧,這是你人生旅行中所能掌握的唯一寶物。最後,祝您──




一路順風!BON VOYAGE!

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快樂.幸福 (HAPPINESS)

快樂.幸福 HAPPINESS

   
快樂是一種情緒,幸福則是一種心境;快樂是外顯的,幸福則是內歛的。凡是情緒就難免有害,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取得的快樂都是虛幻的、一時的。貪戀美食不只偒身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貪戀美色有害健康也妨礙學業、事業的精進,執著聖人之言則桎梏心靈的自由、束縛智慧的漫遊。追逐外在的快樂讓你庸俗,況且「樂極常會生悲」,過度興奮可能會讓你沒命。常常聽聞的「馬上風」是一例,而在高爾夫球場擊出一記好球,在麻將桌上胡了一把好牌,大叫一聲隨即倒地不起的例子亦所在都有。所有生物都有追逐快樂的本能,但只有人類擁有感受幸福的智慧。其實,幸福是與生俱來、不假外求的,它一直都跟你在一起,「一念是苦即是苦,一念是樂即是樂」。我們本來就是幸福的,作家Will Bowen說:「幸福是人原本的狀態。小孩和成人的差別,就是成人忘記如何使自己幸福。」想想我們年幼時是多麼幸福,就算吃不好、穿不暖、頑皮搗蛋被父母打駡,也是轉眼即忘。「少年不識愁滋味」,何以長大後却經常失去幸福的感覺,只因我們隨波逐流,只會追求那些外在浮華的名利,只會追逐那些虛無短暫的快樂,當無法如意時,又只會怪東怪西,抱怨老天對他不公,以致於封閉了內心裏那幸福的精靈。
那麼,所謂「幸福」的感覺又是如何呢?其實,就是一種「生命中單純的喜悅」(Simple Delight)。就像小孩倚偎在母親的懷抱中,帶著天真的笑顏沈沈入睡一般,自然、安詳、和諧。無論何時、何地,無憂無慮、自由自在、身心舒暢即是幸福。當今世界各國都重視國民的幸福,而有所謂的幸福指數。幸福指數最高的並不是那些歐美先進國家,而是蕞薾小國──不丹,一個幾乎全民信仰藏傳佛教的小地方。他們對幸福的定義是:滿足於我目前所有的東西,人要與大自然和諧共生,以及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摒棄資本主義社會對慾望的無止盡追求,避免對地球母親無情的需索與戕害,反求諸己身內心的平靜興自我的價值,幸福感自然滋生。幸福是一種很單純的感覺,早晨喝杯自己喜愛的咖啡或牛奶、豆漿,運動後一面唱歌一面洗個痛快的熱水澡,在細雨中牽著自己喜愛的人漫步,……幸福真的很簡單,也只有簡單才會幸福。這麼說,好像幸福是唾手可得之物,其實不然。佛家云:「三界無安」,美國史學教授達林在「幸福的歷史」一書中亦曾說:「就像傳說中盛過基督鮮血的聖杯一般,幸福可能也只是存在我們的想像之中。」人們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最主要的原因,很弔詭的,正是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或者說都憧憬著遠方那縹渺的幸福。
幸福是追求不來的,幸福是做來的,幸福就在當下。當你完全敞開心胸接納此一時空的一切時,你的能量立即通天貫地,鳥兒在歌唱,水珠在跳躍,小草在歡笑……,你眼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中感受到的,全部是一片柔和的光亮。是的,不用去追求,幸福就在你身旁,只看你有無慧心去品嚐。幸福存在於每一時空中,但你的每一時空是否幸福,却要看看你的造化。是的,你必須去為自己做些什麼,幸福才會來到。幸福雖會自然發生,却需要你的修行去醞釀。那麼──
首先,就讓自己輕鬆喜悅吧。古羅馬作家普布里烏斯曾說:「不認為自己喜悅的人,就不會幸福。」笑容是最佳的表情,愉悅是最夯的衣著。所以,年輕的新人類啊,用不著裝酷,更用不著皺起眉頭,不要以為憂鬱的人比較有深度。西方近代大哲學家尼采說:「讓自己更喜悅吧。即使只有一點點的好事降臨,也要開心。保持愉快的心情,身體的免疫力也會提昇。不必不好意思,也不用忍耐,開心的笑吧,像小孩般直接展現自己的好心情。喜悅能令你忘記煩憂,減少你對他人的嫌惡與憎恨。讓身旁的人們也感染到你的喜悅吧,喜悅永遠不嫌多,開心生活最重要」(查拉圖斯特拉如此說)。聖女小德蘭也說:「我刻意要展現喜悅,尤其是真正的喜樂。」古西方伊比鳩魯學派則強調感官的愉悅,他說:「愉悅是幸福生活的開端與目標。……每一種善的起源均來自胃的舒適,……如果我剔除品嚐美食的快樂,剔除性愛的歡愉,剔除聆聽美妙音樂的愉悅,剔除因看見美麗事物而產生的好情緒,我不知該如何想像善。」是的,緃使是外在感官引起的愉悅也是無妨的,神經心理學家認為感官上的快樂層次──愉悅(Pleasure)雖然來得快、去得快,但正向導引下也可能導向更深層、更穩定的快樂──滿足感(Gratification)。所以,只要能讓你愉悅的事物,只要這快樂不會導致空虛、痛苦的後果,即使只是感官上膚淺的快樂也不用刻意去廻避。我們都是凡人,能夠讓自己心滿意足的事物就該去享受,放輕鬆吧,太過嚴肅拘泥聖道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財富與所得雖然與一個人幸福與否並無直接的關聯,太多的財富也可能帶給人們負面的能量。但,早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司馬遷就曾說:「人富而仁義附焉,禮生於有,而廢於無。」(史記貨殖列傳)。無可諱言的,適度的財富有助於提高生活的品質,富足的安全感可以讓你有餘力去追尋有品味的幸福。我們可以降低我們的滿足點也能獲取心靈的幸福感,但如果家徒四壁,整天為家人的溫飽煩惱,現實的愁苦也會顚覆你的幸福感。唐元稹詩云:「貧賤夫妻百事哀」;孔子最推崇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回也不改其樂」,結果現實中的顏回却因營養不良而英年早逝無法回饋社會;晉朝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還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很幸福嗎?人們所不知道的是他晚年窮徒困頓,曾寫下「乞食」一詩:「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真是令人唏噓;還有,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八美圍繞身旁何等得意風流,但以賣畫為生的他經濟並不穩定,當無人買詩畫、飢寒交迫時,也只好寫下如此詩句:「十朝風雨苦昏迷,八口妻拏併告飢,信是老天真戲我,無人來買扇頭詩。」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却是萬萬不能。「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有錢並不可恥,所以,發揮你的能力堂堂正正的去獲取應得的財富,也是穩定幸福的保證。只是,還是一定要記得那句話:「滿足點愈低,愈沒有煩惱」,西哲羅素說:「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幸福不可缺的一部份。」人生絕無完美,有缺憾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是滿足我現在擁有的,幸福是喜歡我現在的自己。有什麼命就過什麼樣的生活,「低貪」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
偉大的人道醫生史懷晢曾說:「世上唯一給出去後,反而會增加的東西就是喜悅。」是的,你想要自己幸福嗎?那麼,先讓別人幸福吧。你最深層的幸福感會來自帶給天地宇宙蒼生的幸福,會來自其他眾生的圓滿。真正的幸福是全方位的喜悅,你必須努力去袪除芸芸眾生任何形式的不悅與不幸,即使是敵人亦然,敬天敬地,愛己愛人。人們常說:「被愛是幸福的」,被親友、愛人、同事甚至是陌生人所愛護當然很幸福,但你必須要記得,惟有你具備「愛己愛人」的能力,才能長期保有「被愛」的幸福。正如西藏農民所說的:「種玉米的人,自然會得到(田間的)乾草」,而他們的第一世達賴喇嚒宗喀巴大師就說:「你想從人生得到什麼,那就先為別人這麼做。」聖嚴法師也說:「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又說:「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幸福總在你無私地為他人「付出」之後,讓你「得到」意外的驚喜。佛陀說過,人的幸福乃由利益他人而生,人的痛苦則皆由我執而生。法演四誡云:「福不可受盡,受盡則緣必孤。」我們常見到許多從小到老都是很幸運的人,他們無論在學業、事業、感情、家庭上都享用了許多福分。這固然可能是他們累世的善報,但福分享用太多了,超過應有的額度,則生鮮福份的創造之緣必將枯竭。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光靠自己就能得到幸福,這個宇宙是共生的,惟有靠天下蒼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幸福。而事實上,有眾多的研究顯示,真正幸福的人愈可能去幫助他人,他相信「助人為幸福之本」,他願意去創造與他人共享共贏的環境,他認定:「讓自己幸福的最佳方法是讓其他人也幸福,而讓他人幸福的最佳方法是讓自己更幸福。」這就是所謂的「善之循環」。
企業和國家也是一樣,要讓自己的企業或國家幸福指數飇高,就要先讓企業或國家的大多數組成份子感受到幸福感。員工或人民有了幸福感,就會快樂地努力工作,工作效率必能大幅提高,這樣的企業或國家才有強勁的競爭力。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Barbara  Fredrickson 研究指出,企業的競爭力取決於員工對工作環境的正向比例(Positivity  Ratio) ,亦即員工對工作環境的正向感覺數(例如價值感、滿足感、安全感、平靜感)除以負向感覺數(例如低下感、欠缺感、不安全感、焦慮感)所得之比值,此比值若大於3,則該企業即是幸福企業並享有強大的競爭力。所以,身為企業的領導人,除了每天散播微笑、散播自信、散播善念來提昇員工的工作心情外,還要採取具體的措施來增進員工的幸福感,讓整個企業籠罩在喜悅歡愉的氣氛中,如此,企業必有豐碩的收獲。所謂幸福企業,就是既賺錢又能賺快樂的企業。例如台灣的王品企業集團,設計出一套合乎人性的升遷分紅、全員參與、 SOP 流程甚至是行善志工制度,讓員工在足夠的幸福感中衝刺自己的職涯生活,難怪能年年獲利並迅速擴充。
「幸福的人彼此相似,不幸的人各個不同」,幸福的人共同的特徵是知足、感恩、善良、睿智。是的,幸福的人往往是有智慧的人,他完全知道宇宙的完美就在其並不完美,他完全了解自己能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衷心感恩自己擁有的而不去分別好壞,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己之心,樂天知命」。幸福人的心境是自然舒適、平靜安詳、自由自在的,在這種狀態下,他的能量輕易地就能充滿他身上的每個角落,讓他不由得感受到一股湧昇的喜悅,而自然而然地在嘴角掛上微笑,佛祖所謂的「拈花微笑」不正是此情此境!在微笑中,他明明白白地看見他的每一起心動念,時空對他已無意義,剩下的只有當下的幸福。
是的,幸福來自你自己的內心,外界的人事物是無法給你的。西藏諺語云:「在自身之外尋找幸福,就像在面北的洞口等待陽光一樣。」幸福其實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肯定自我價值,積極面對人生,歡喜迎接業力考驗的生活方式,食衣住行、工作學習、勝敗輸贏莫不充滿喜樂,你即幸福,幸福即你。不要以為你走投無路,其實路就在你腳下;我們本來就是幸福的,用不著去變得幸福:
有一隻小獅子問母親:「幸福在哪裏?」母獅子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於是小獅子不斷地追著尾巴,但始終咬不到。母獅子笑道:「傻瓜,幸福不必刻意追尋,只要昂首闊步勇敢向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隨你。」

幸福就在你的一念之間,但千萬不要念念牽掛著幸福,當你抓緊幸福時,幸福就溜走了。世界並不會跟你過不去,或者說,就算全世界都跟你過不去,也只有你能讓自己過不去,讓你自己無法幸福。唐.司空曙詩云:「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緃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江村即事)不幸福,只因對俗世的執著與懸念。其實,「過去未來,無非虛空;名位財富,一陣輕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平常心就是幸福心。蘇東坡亦曾為詞曰:「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所以放下!放下!脫掉!脫掉!天氣熱嗎?那就去喝杯涼水吧,也許來杯沁心涼的啤酒更棒。
捨 (SURRENDER) 李 江 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元朝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所題的詞(臨江仙)。另外,宋朝蘇東波先生也題了一首意境相近的詞(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在無垠無涯的宇宙時空中,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無窮無盡的上演著眾生對名利的追逐與最終的破滅。宇宙來自於無,終將回歸於無。人類只有數十寒暑,汲汲營營煩東煩西是一生,從從容容一塵不染也是一生,你要選擇哪種生活呢? 現代人最大的毛病是:「需要的東西不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得到的東西太多,捨棄的東西太少。」現代人是沈重的,因為他背負了太多的東西;他常常抱怨壓力太大,殊不知所有的沈重都是他自找的。每個人都想擁有更多,但,宇宙如此寛廣,你又能擁有多少?你又能擁有多久?所有的「有」終會歸於「無」,為了擁有你會失去更多,有即是沒有。其實,多少是相對的,「知足即多,不滿即少」。曾聽過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名占卜家,每天占卜收入一百錢即封卦打烊。有一天,他為一個富翁占卜,因為太靈驗了,那富翁想送他一筆很大的金錢,可是占卜家拒絕了,還是只拿一百錢。富翁看看他家徒四壁的樣子,疑惑的問他說:「你這麼窮怎麼不多賺點錢呢?」占卜家笑笑說:「我每天只要一百錢就很夠用了,反而你雖然有許多錢,可是你還是每天辛辛苦苦的想去賺更多的錢,你是貧乏的。」各位你認為你是「多了」呢?還是「少了」呢? 存在主義說:「擁有就是被擁有,」想要的東西太多,你就會成為你的慾望的奴隸。你追求美食,身形難免臃腫;你喜歡美酒,健康難免受損;你喜歡美女,荷包難免消瘦;你喜歡金錢,靈性難免摧殘;你喜歡名氣,智慧難免蒙蔽……,所有你想擁有的東西都會對你造成負面的影響,擁有愈多生命就愈沈重,慾求愈多內涵就愈流失。想要讓你的人生有品味嗎?那就要「捨」。 「捨」就是把不屬於你的丟掉,把美好的真我找回來。西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彫像-大衛像,是米開蘭基羅的傑作,當他完成雕像時,贊助者讚歎地問他說:「你是如何雕出這麼棒的作品的?」米開蘭基羅的回答的這樣的:「大衛一直都在這大理石裡面啊,我只是把不屬於他的部份拿掉。」是的,我們背負著太多不該屬於我們的東西,把它們捨棄,才能釋放出真正的自我。六祖慧能禪師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有的相都是虛幻的,又何必去執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真我、自性是具足的,所有外加的色相都是多餘的,累贅的,是應該被捨棄的。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祭典的供品)」,地震、海嘯、颶風等大型天災常會造成廣大的生靈塗炭。天地並非不仁,而是生生滅滅乃天地運行的道理。現代量子力學證明,基本微粒子乃由隨機方式於無中生有,而且隨生隨滅,極少數得以存留下來的才進一步組成更大的粒子,並衍生出宇宙萬物。在宇宙中每日都在上演著生生滅滅的大戲,小至微小粒子,大至整個星系,沒有一個事物是能永恒存在的。太極圖中間那個小點是「無中生有,有歸於無」的原點,陰生陽,陽生陰,陰陽相生、相濟,陰陽宇宙是平行共生的,萬物時陽(生)時陰(滅),此乃亙古不變的道理。就像秋天到了楓葉會自然掉落一般,清空了的枝椏來春才能長出碧綠的新芽,你有看過捨不得落葉的楓樹嗎?植物外層要死亡才能長得更粗壯,螃蟹要脫去外殼才能長得更強大,捨棄正是自然界迎向新生的力量。 就像松鼠收集松果,蜜蜂貯蜜過冬一般,人類天生有屯積、收藏的習性,「捨棄」是需要練習的。隨便走入一個房間,往往可以清出一大堆久未使用的雜物。尤其是一些所謂的「收藏家」,或許原先的出發點是為了品味,收藏些美麗的古董或藝術品,但過度投入的結果却往往成了「收藏品的奴隸」。為了取得心愛的收藏品,為了勝過其他的同好,他們可能會傾盡全力甚至不擇手段。宋代大書家蘇軾最喜歡收藏「墨」,曾經擁有好墨七十餘件,但只要看到好墨,仍不免心癢難耐。他有兩個同好,收藏都非常多,但一位視墨如命,別人連碰都不可碰一下,結果死後藏墨流落四方;另一位把墨掛滿廳堂,只進不出,成為典型的「守墨奴」。蘇東坡畢竟是有智慧的人,見了此種狀況,不由省悟寫下名句:「非人磨墨墨磨人」。諸君又請看,故宮中有多少名畫,每幅名畫上又蓋了多少個曾經擁有者的印章。歷史上最出名的收藏家正是清乾隆皇帝,他習慣在他收藏的名畫上賦詩、題字、蓋章,可是現在這些畫還是他的嗎?至高無上的皇帝都沒辦法保有他的收藏,我們又何必迷戀這些身外之物呢?所有的擁有都只是暫時的,貪愛只會在幻滅時帶給你痛苦,惟有轉轉身不帶走一片雲采才會無牽無掛,輕鬆愉快。再喜歡的東西,我們都只是暫時幫其他人保管,花費那麼多心力在替人保管的東西上,值得嗎?現在是網路世紀,我們想欣賞什麼樣美好的事物,只要按按鍵,不論多遠或深鎖在某博物館(甚或某收藏家中)的名品,馬上會出現在我們眼前,又何必把它們藏在身邊呢? 除了有形的收藏外,人們還收藏了許多陳腐、僵化與無用的觀念,這些觀念牢牢控制了你的心靈,形成了現在的你,阻礙你不斷去創造更新的你。在自然的進程中,人類是愈活愈老的,但我們要「翻轉人生(Turnover your life)」,在思想觀念上我們要不斷吸收新的好觀點,在心靈上我們要越活越年輕而不是越活越老化。當你開始刪除(Delete)腦中那些老朽的觀念時,你的腦袋將會出現更多的儲存空間去容納那些嶄新的內容,這些內容會帶著你去探索更多的可能,去挑戰更多的新大陸,你會不斷的演化,會不斷的產生新的能量,讓你隨時充滿了希望與喜樂,讓你永遠保持青春活力。 人生最難捨的是「愛戀情癡,榮華富貴」。金庸小說中言:「間世間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為情愛神魂顛倒、捨生相與的例子比比皆是。清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描寫賈寶玉與林黛玉間刻骨銘心的愛情,鋪陳了多少纒綿緋側,但最後呢?黛玉葬花也葬了自己,寶玉方知再深的情愛到底還是一場「空」,就如「鏡花水月」一般,美是美矣,却是個虛空的幻影。這並非叫人完全捨棄愛情,其實兩情相悅本是自然之事,而且也常有為了愛人而努力精進的例子。再說榮華富貴,更是「南柯一夢」:話說古代有位士子上京考功名,途中在南邊的柯樹下飲茶,在等水沸的當兒他睡著了,夢到他考上狀元,當了駙馬也做了高官,但一時得罪皇上,要被推出去砍頭時他嚇醒了,茶水都還沒冒泡呢!實際上的人生也是如此,任你做再大的官,賺再多的錢,時候到了也是兩手空空。宋劉清夫有詞(水調歌頭)云:「殘臘卷愁去,春至莫閒愁,榮枯會有成說,無處著機謀,身世石中敲火,富貴草頭垂露,何用苦貪求,三尺布衣劍,千載赤松遊。憶親朋,方艸角,總白頭,羊腸世路峨嶮,莫莫且休休,還甚范侯高爵,遮莫陶公鉅產,爭似五湖舟,萬事付蝸角,止坎謾乘流。」好個「身世石中敲火,富貴草頭垂露」,榮華富貴猶如過眼雲煙,有智之士捨之猶恐不及。現代科學證明,在緊張的壓力下細胞容易產生毒素進而形成病變或衰老死亡。人類的壓力來自於慾望的追求,慾望愈大壓力就愈大,惟有捨棄慾求,細胞才能處於輕鬆的狀態,身心才能健康。尤其在今日「官不聊生」的時代,官做得愈大受到批判的壓力就愈大,早生華髮容顏憔悴有必要嗎?若是有益國計民生還有助陰德,否則根本是造孽矣!富貴之人並不代表他的人格修養比別人高尚,若要選擇,做個有人格有修養的人,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富貴中人更會受大家歡迎的。 什麼都能捨,什麼都能抛,但有兩樣東西是不能抛棄的──一是「良心」,一是「夢想」。沒有良心的人為了一己之私是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的,他已失去人性,根本不配稱之為人。沒有夢想的人已沒有推動自己的力量,只剩生存的本能,稱他為「活死人」可也。以下是一則最近的真實故事,美國有兩個朋友結伴登山,下山時遇上暴風雪,正當兩人掙扎求生時,却看到了另一名生命垂危的登山客。其中一名不顧而去,另一名為了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拼死扛著垂危的人下山。結果自行下山的人凍死了,救人和被救的却都倖存了,因為他們倆人一路互相摩擦,產生了足夠的熱量維持了基礎體溫。捨生取義,捨己為人,雖死猶生。談到夢想則不能不提到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先生,他一生都在追求他的夢想,即便現在退居幕後了,仍不忘追求另一個夢想──打造台東成為另一個世外桃源。台東有一家傳說中的「棉麻屋」,創辦人龍惠媚小姐,創作不帶任何原住民傳統圖案的棉麻包包,雖是原住民手藝,其設計及做工却具有國際水準。剛開始創業時業績不怎麼樣,而且作品都是白色的,還被族人說:「你的包包病了」。不過龍小姐堅守她的夢想,在偶然的機緣下獲得嚴先生及許多著名藝術家的關注,終於打響名氣,在藝文界、旅遊界及貴婦圈中愈來愈受歡迎,現在已有餘力照顧她的原住民同胞。所以,有夢想就去做吧,或許有美夢成真的一天。即使美夢落空,至少你去做了,你對得起你自己。 很多人說:「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如果說是捨棄那些身外功名利祿,捨棄那些堵塞能量通路的收藏,捨棄那些老舊無用的觀念習慣,去換來輕鬆愉快、嶄新青春的人生,那種能捨能得是正面的。但,千萬別抱持「有捨必有得」的心態,很多時候捨棄並不必然保證有獲得。「無求就是捨」,我們要做的只是「捨」,而不要去考慮附加的「得」,「捨」本身才是最重要的。「難捨得捨,來得去得;可以得到的一定是你的,不能得到的,就一定是別人的。」捨是否有得是老天的事,不是人間事。 一代名僧廣興老和尚(水果大師)圓寂時留下一句話:「沒來沒去,沒什麼代誌(事情)」。生命、富貴、愛情都是來來去去,不來不去,來時歡迎,去時恭送。人,經常活在迷宮中,走不出自我束縛。清王國維曾云:「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我們惟有抛棄平面的思維,用宇宙的觀點看自己,你將發現你不過是一個渺小到不行的宇宙微塵,那,你有什麼不可捨棄的呢?!何況你的一切,包括你的身軀都只是向宇宙暫借而已,本來就不是你的。佛要我們「破除我執」,把自我捨棄了佛就出來了。 話好像說得太深了,其實「捨」字很簡單,就是「抛棄」嘛,誰不會丟東西呢?就像一首流行歌所唱的:「脫掉,脫掉,外套脫掉。脫掉,脫掉,xx脫掉。」所以,就去做吧,每天把不要的東西以及老舊的觀念一件一件的丟掉,很快的,你的身心不再有累贅之物,你再也不會感到沈重,你會充滿空靈朝氣,你就是「捨棄達人」,哈哈! 公元2012年10月31日晚間7~8時

心書

山西.五台山 快樂.幸福 ( HAPPINESS ) 李   江   河 快樂是一種情緒,幸福則是一種心境;快樂是外顯的,幸福則是內歛的。 凡是情緒就難免有害,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取得的快樂都是虛幻的、一時的。貪戀美食不只偒身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