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心書 二
慈悲(Compassion)作者:李江河
清晨。台北南港山南峰360度的視野。看著山下的台北沐浴在火紅的晨曦中,閃耀著金色的光芒;小草的葉尖掛著澄澈的露珠,就像一顆天然無瑕的鑽石隨風輕輕顫動,在那裏我看到了整個宇宙。天地慈悲化育繽紛宇宙,芸芸眾生,我感動了,當下心中劃過的是大智度論中的一段:「菩薩我法二執已亡,見思諸惑永斷;故能護四念(身受心法)而無失,歷八風而不動。惟以利生念切,報恩意重,恆心心為第九種風所搖撼耳。八風者,利衰苦樂毁譽稱譏是也;第九種風者,慈悲是也。」是的,慈悲大愛即是佛學的中心,是所有佛祖教誨的根本。同樣的,天主教、基督教的教義是「神愛世人」,回教可蘭經開宗明義即曰:「奉至仁至慈真主之名」,可見慈悲乃是人類為人處世不可或缺的原則。
那麼,什麼是慈悲?慈悲就是慈祥和氣,悲天愛人。另,據維基百科的註解:「慈悲是同情心或同理心,當別人受苦時能夠同情的心。在上座部佛教而言,慈悲被認為是達致今世解脫及喜樂的法門。而在大乘佛教來說,慈悲更是普渡眾生及修成菩提心的法門。」那麼,什麼是同情心?大導演李安說:「同情心不是可憐,是相同感情的意思」,同情心還要加上同理心才是真正的慈悲心,慈悲並不是上對下的施捨,而是感同身受,以無差別心的態度幫助他人離苦得樂。所以佛家常言:「自他交換的菩提心是最大的功德」,當我們看到受苦的有情無情眾生時,當發願願將對方的痛苦換到自身,而將自身的快樂換給對方,願自身代替一切眾生受苦,而讓眾生皆得喜樂。此願一生,則剎那間即可寂滅累世累劫之罪業,獲得無量功德。慈悲是同情、同理心,它的根源大愛,當大愛遇上世間疾苦時即時顯現慈悲;它和憐憫不同,因為憐憫的根源是貢高我慢,憐憫是因為你自認高人一等,可憐比你低下的人不必然會帶來善行。所以,永遠要保持眾生平等的同理心,永遠要和苦難的人同甘共苦,因為那些苦難的人都是佛、菩薩的示現,他們都是你修行道上的恩人。所以,聖嚴法師才說:「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一般人以為慈悲是對他人好,其實慈悲的最大受益者是自己,對別人慈悲其實是對自己慈悲。「助人為快樂之本」,幫助他人其實最終會化為自己內心中的喜悅,佛家說菩薩「遊戯」人間,濟人救世就如同遊戯般快活,無掛無礙。這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用MRI技術掃描行善者的腦部,發現他們大腦中的享樂情慾中心會發亮,其效果與吃美食與做愛的快感大致相同。所以,行慈悲不只是利他,甚至也是利己的。創立免費為全世界兔唇兒童做縫合手術的穆拉尼醫生就說:「你所能做最自私的事就是幫助他人(The most selfish thing you can do is to help other people)」。慈濟的證嚴法師則說:「幫助別人不困難,只要明白──付出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犠牲。」慈悲即是最徹底的自利,當我們在關愛痛苦的人們時,其實也在增長自己的福德與喜樂,這種利己利人的事何樂而不為呢?!這裏再與各位分享一個小故事:
教授和學生在田間散步,突然看到一双鞋,應該是附近農夫的。學生說:「我們把鞋藏起來,看他找不到鞋子時會怎樣?」
教授搖頭說:「我們不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不如你在每只鞋裏放上一枚硬幣,然後躲起來觀察他的反應。」學生照做了,他們也躲進了旁邊的樹欉中。
不久,農夫回來了,把鞋套在腳上。突然,他把鞋子脫下,從裏面摸出了一枚硬幣,臉上充滿了驚喜,接著他又去摸另一只鞋,又發現了另一枚硬幣,只見他激動地仰望藍天,大聲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喃喃自語著他生病無助的妻子、沒有東西吃的孩子……
學生被這場景深深地感動了,他的眼中充滿了淚花。這時教授問:「你覺得這是不是比惡作劇更棒呢?」
學生說:「是的,我感覺到了以前從不曾懂得的一句話──施比受更快樂!」
慈悲也是人類的本能,達爾文在「人類起源」一書中說:「同情心是人類最強的本能,……最有同情心的人群會繁衍得最好。2002年諾貝爾獎得主EDWARD WILSON教授在1970年代提出的人類群體天擇(Group Selection)理論,主張原始人類部落互相競爭時,能生存下來的部落,都是能團結合作、互助互利的人群,這些基因代代相傳,深植於現代人類的腦海中。他的發現已為近代神經科學所證明,所以慈悲是人類的本能,人類愈慈悲就愈能進化為更成功的人類;個人愈慈悲就愈能擴張其內心能量,成就更高的格局。
慈悲是要與智慧相輔相成的,佛家認為只有「悲智双運」,達到慈悲與智慧的双重圓满才能證悟成佛,所以釋家牟尼佛涅槃時留下的本兜心經才說:「具足殊勝菩提(智慧)故,慈悲之心如是觀」。聖嚴法師說:「慈悲要有智慧同行,缺少智慧的慈悲,很可能自害害人,雖然存好心,卻做錯了事、害了人。」又說:「慈悲,並不是做爛好人、做鄉愿,而是做對人有益有利的事,幫助他人一起提昇心靈的品質和情操。」沒有智慧引領的慈悲有時會造成殘酷的結局,例如,不當的放生可能造成兩種相反的生態浩劫:其一是被放生者不適應當地環境而集體死亡,其二則是被放生者沒有天敵大量繁殖而消滅了原生物種。又如,高層主管「慈悲為懷」放任少數部屬違法亂紀,結果造成組織崩潰,反而害了大部份的善良員工。有智慧的慈悲除了不會讓好事變成憾事之外,還可以讓慈悲用在正確的時空。例如布施在「雪中送炭」上而不是「錦上添花」,又如行善在需要的時空人物上而不是硬塞給對方(俗話說的「愛不對人」),不恰當時空的慈悲,即使你作了多大的犠牲,也是無法讓人感動的。
和智慧一樣,慈悲也是學習來的,慈悲也是做來的。前面提過,我們每人都帶有與生俱來的慈悲基因,但人類有太多基因處於關機狀態.若沒有去啟動它,它是不會發生作用的。啟動慈悲基因,才能讓你有能力去關愛地球母親及芸芸眾生,才能讓你的生命有價值。每個人都可成佛成菩薩,但就像要成為正式掛牌醫生前你先要經過「實習醫生」階段一樣,你必須先把自己設定為「見習菩薩」、「見習佛」。學習慈悲階段是有相的,但終極是無相的,當你無時無刻自然生出慈悲心時,慈悲即你,你即慈悲,返璞歸真,安詳喜樂。那麼,我們要如何見習慈悲呢?
首先,要有愛心,要布施。大書法家蘇軾曾寫下一首「護生詩」:「鉤簾歸乳燕,穴紙出癡蠅,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最基本的慈悲心態,眾生平等,只要不造成危害,都有生存的權利。愛是無差別心的,不只要對好人慈悲,也要對壞人慈悲。初生的嬰兒都一樣可愛,任何人內心都存在著一根善良的弦,渡化惡人就是要用愛心去撥動他那天生的善念,我們常說:「少一魔子,多一佛子」,不是嗎?愛是無差別心的,不只在順境時要慈悲,在逆境、險境時也要慈悲。一個貧婦供養的一文錢比國王供養的滿車金銀珠寶更有功德,而佛祖以身飼虎更是化解了累世業障。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及金剛施,財施不只是施捨錢財,將屬於自己的物品或能力無償提供給需要的人都是財施。例如現在流行的給低收入戶享用的「食物銀行」或「待用餐點」,又如以色列農村收穫作物時會留下一部份區塊給貧窮的人;再如日本東北杮子產地,每株樹會留下一些供鳥類享用以酬謝它們幫忙除蟲的功勞;另外,各種志工奉献自己的時間、勞力為別人服務,還有我們新人類歷年舉辦的各式社會服務等等,都是很好的布施。但我們要明白,財施只能供人一時的需求,渡化生靈的法施才能化解他們永生的痛苦。是故,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段云:「須菩提!若有人以為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自覺而後要能覺他,齊心覺行,三覺圓滿即是菩薩,將佛法的功德回向給眾生的確是很棒的慈悲見習。此外,還有七種不用花錢就能獲得大果報的布施:
1.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人;
2.和顏悅色施:以和藹喜悅的表情對待人;
3.言辭施:對人說正向柔和的語言;
  4.身施:起立、迎送、尊敬父母師長及所有人,並以實際行動幫助人;
5.心施:以善良、關愛、恭敬之心待人;
6.床座施:為父母師長鋪設座位,或讓座給他人;
7.房舍施:將自己的房舍提供給他人居住。
 總之,可以見習慈悲的事俯拾皆是,只是「天道無知,無祐亦無罰」,我們在布施行善時,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有心為善,不要為了求善報而行善。佛家所說的善行其實是有層次的:
     最差的是,行善布施是為了果報,為了自己得到快樂。
     其次是,把我行善布施的功德回向給有情無情眾生,讓眾生得到快樂。
     最好的是,明白我的行善布施完全與我無關,只是自然心生出的慈悲,萬善皆空。
     真正的慈悲是空性的,施者不為自己好,受施者也沒有虧欠,施者與受施者完全平等,
     施即是受,受即是施。施者無盡捨,却圓滿了自己有餘無量的慈悲與智慧
其次,要寬容、要感恩、要能糾合世人一起來行慈悲。行慈悲者必須有一顆無限寬廣的心,因為你想做好事,你想渡化他人,總會引起他人的誤解。世上多是凡人,就算你想做個「只予不取」的呆子,大多數人也會懷疑你別有所圖。但是,證嚴法師說:「讓人誤解不是別人的錯,是自己的錯──學習以感恩心化解是非,用大慈悲心開濶心量。」是的,行慈悲的我們必須捨棄自我的身段,無世俗的眼光,打開自己的心胸,包容一切,只有感恩,只有義行。慈悲無敵,寬容與感恩是有感染力的,當你寬容他人,人們才能化解爭執,彼此和諧無礙的共存;當你感恩他人,人們才會獲得尊嚴與快樂,彼此互信互愛的共生──寬容與感恩同時解放了你與他人的心靈,同時撤除了人我之間的藩籬,把人們匯集在一起,共同走上慈悲大道。若你只求獨善其身,緊閉自己的心門,那麼,只有一双手的你,又能成就什麼呢?
慈悲,慈悲,是個多麼崇高的名詞,似乎是佛、菩薩的專利。但,其實,慈悲是每個人的天生良能,是簡單易行的。一個微笑、一句好話,一個稱讚欣賞的眼色……,就能帶給世人更多的撫慰,產生更大的正向能量,這就是慈悲!總之慈悲即日常生活,就像周夢蝶的詩:「如觀世音為人人渴時泉,寒時衣,倦時屋,渡時舟,病時藥……」。(再來天)
     慈悲要及時,有慈心即發,有善行必作,切勿遲疑,因為這一個過程,你不可能再來過。當我們走完一生時,所能留下的並非你聚歛的那些東西,而是你送給別人的那些,是你豐富他人生命的那些。此身來自宇宙,終將還諸宇宙,真正的生命不是走向死亡的生命,而是走向「善」生命,是走向慈悲自性的生命。 
附錄:
唐文宗嗜食蛤蜊,海民供應甚勞。一日,御廚走報,新得一蛤蜊大於掌,中夜不剖自開,神光煜耀,而觀音大士聖像宛然在焉。帝驚且喜且疑且駭,以問惟政禪師:此何祥也?師曰:臣聞物無虛應,此乃啓陛下之信心耳!妙華經所謂應以大士身得渡,即現大士身說法也。帝曰:大士所說何法?朕何不聞?師曰:陛下爾後仍每食必以蛤蜊佐膳否?帝曰:不敢!蛤蜊雖微物,亦有佛性,而識痛癢。今大士已示警,朕雖薄德,寧忍以口腹之欲,傷天地之和,叢神人之怒,而自織自鑄無窮之恨與悔,苦網與禍階?師曰:善哉!此無上無邊微妙清淨慈悲平等之大法,陛下已信已聞,大士已說:雖隻字未吐,其聲如雷。
又,縉雲管師仁處士,元旦五鼓出門。遇一大頭鬼,貌甚獰惡。謂師仁曰:我瘟神也!然不為君禍;以君家有善行。問何善?曰:無他!惟數世以來,不食牛肉耳。


心書

山西.五台山 快樂.幸福 ( HAPPINESS ) 李   江   河 快樂是一種情緒,幸福則是一種心境;快樂是外顯的,幸福則是內歛的。 凡是情緒就難免有害,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取得的快樂都是虛幻的、一時的。貪戀美食不只偒身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貪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