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日 星期四


智慧(WISDOM) 作者 李江河

何謂智慧?禪宗六祖慧能大師說:「智者,不起愚心;慧者,善用方便。……智以方便為功,慧以決斷為用。」(金剛經解義)智慧是一種超脫自我、洞悉世事的人生態度,智慧包含了你的全部學識、經驗、試煉與靈性。智慧不是聰明,聰明的人只是智商高,不必然擁有智慧;反而「大智若愚」,真正行智慧人生的人常常會被聰明人視為呆子的。有智慧的人會經常處於一種自在喜悅、自然舒適的狀態,情緒平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離境,但不為外境所轉,不想「不能做」的事,不煩惱「做不到」的事。智者就是悟道的人,老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惟有悟道的智者才能體會天地之大美,從而悠遊於道中,享受天地之中那無以言喻的善美。六祖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執愈重,煩惱愈多,無我無相即是菩提(智慧)。
世間癡迷者多,智慧者少。智慧不是憑空來的,智慧是學習來的,智慧是做來的,有慧根加上努力修行才能生智慧。智者常感覺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宇宙浩瀚,人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宇宙微塵,學識是永遠學不完的,「不知道並不可恥」,智者會常說:「我不知道」,然後努力去學習。智者也知道世界沒有完美,過錯是我們的「逆菩隡」,「犯錯並不可恥」,可恥的是知錯不改,所以智者以認錯改過為榮。當你自認沒錯的時候,却不急於為自己辯白,反而欣然認錯,你的智慧就開始滋長了。通過修行反觀自照,智慧生出後,智者會覺悟到世事無常,覺悟到四大皆空,覺悟到當下的每一時刻才是真實。心空了念頭也沒了,此時自然心(即清淨無染的本心)就出現了,從而感知自己的本覺(如來智慧德相),對萬事萬物不再有分別心,無美醜、善惡、對錯等二元對立。不要執著於表象,表象是不可靠的。自卑者往往披著自傲的外衣,奉承你的往往有求於你;讓你痛苦的人或許正是最愛你的人,致你於死地的或許是你最親近的……。智者會抽離事物的表象,去感悟週遭事物的真象。此時,智者會「在不可愛裡看見可愛,在不可能中發現可能,在不可知裡探索可知,在不可逆中創造可逆……在所有負相中觀化正相,不執著於實相,亦不執著於空相」,慧眼看世界惟有美好與喜樂。
佛家說:「智慧不起煩惱」,却又說:「煩惱即菩提」,這其實並不矛盾,人生都難免有煩心之事,但有智慧的人會不以它們為煩惱。人生有八苦,它們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由心生,當由心滅。智者認知苦之必然,打開心結,坦然接受,抛開執著,自然一笑解千愁。凡人以為財富、名位、權力是福報,但沒有智慧的福報往往帶來煩惱,智者不會自尋煩惱;凡人把他人視為眾生,有智慧的人却把他人視為菩薩,舉目皆是菩薩,人生多麼美好,這才是最棒的福報。這裏引用紫蕤編著的「跟著佛學放下」的一小段文字,與君一笑:
財:小財是財富,大財是包袱,再大是糊塗。
色:小色有趣味,再色是疲憊,大色便崩潰。
名:無名得安寧,有名心不靜,出名負擔重。
食:小吃補營養,大吃損健康,再吃臥病床。
睡:小睡去疲倦,大睡廢時間,再睡人完蛋。
有吃有喝睡得香,有財有色保安康。
有名無名無所謂,人生一世喜平常。
宇宙的運作原理「量子力學」中有一條準則:「測不準原理」,意謂「任何外界對某一機率波所代表的物理系統的觀測,將會使這個機率波崩潰到一個特定值,亦即不可避免的將使這個物理系統發生改變。」例如測量體溫,除非體溫計原先的溫度已經完全和體溫相同,否則量測時必將改變受測者的體溫,即使數值是多麼的微小。連最注重實驗精密度的物理學都無法百分之百的精確了,在人類世界中又有什麼絕對的對錯善惡呢?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人,都是有限的,都是卑微的,我們只是能在自己的所知範圍內對所有經歷的事物作決斷,我們的有限也就造成了所謂的「定見牢籠」。身處這個牢籠中,我們只是我們自己的囚徒,不管你的權力多大,你輕易的就會犯錯,你沒有什麼好驕傲的。看看我們週邊,高高在上的人們一天到晚都在做著儍事,置眾生福祉於不顧,真是一群可厭又可恨的BUMBLER。例如掌握世界最高權力的歐巴馬以及美國國會議員諸公,只為了各自的政治算計,竟可讓美國政府機構關門,造成美國甚至是全世界民眾的不便與不利。他們都說自己是在做對的事,但,事實上,即使是三歲小孩也都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真是像台灣俗話說的「頭殼壞去」,不知他們自詡的政治智慧掉到哪兒去了。而且,當政黨利益超越人民福祉已成常態的時候,以政黨政治為運作基礎的民主政治是到該徹底檢討的時候了。我曾經說過:「任何人都不能代表真理」,佛家亦有所謂「見佛殺佛」的說法,其意義就在於任何眾生都是有限的,佛也是眾生之一,他可以達成無染無著,與宇宙正向能量共鳴共振的境界,但只要執著於此一殊勝的智慧境界,而不立即將之寂滅,他就不再有進境,他就不再是佛。再有智慧的人都不能說他具有至高無上的智慧,別人都要聽他的。佛祖終其一生都在向其他智者甚至是賤民學習,至聖先師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有智慧的你以為呢?智慧是有層次的,智慧是漸進的,智慧是永無止境的。道家的智慧就是要揚棄人類的定見牢籠,不再用人類的價值觀來衡量萬物,讓萬物回歸其本我。「道可道,非常道」,人類沒有權利也沒有能力對宇宙萬物指三道四,萬物是平等的,人類也是萬物之一,都是由同樣的原子構成的,聖賢也是凡人,智者等同愚癡,這才是宇宙的真諦。道家有一則楚恭王失弓的寓言,他在打獵時遺失寶貝的弓,在遍尋不著後,恭王說:「別找了。楚王失弓,楚人得之。」他算是有灑脫的智慧了,但孔子却更進一步說:「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果然至聖先師有著「天下為公」的智慧。可是,老子聽到了,又說:「何必曰人。失弓,得之。」弓乃是萬物之一,萬物皆可得之,甚至最後回歸塵土又有何不可?這又是宇宙運行的基本道理了。甚至我們也可說:「何必曰。(無)弓,(無)得。」智海無邊,對每一事物的看法,就看我們在當下時空的境界了。
智慧是與時俱進的,只要你有心成為有智慧的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增長智慧只有一個方法,就是「不斷的放下」。每個人身上其實都背負著許多有形無形的包袱,當你一路抛棄這些包袱的時候,你的智慧就一路增長了。西哲尼采說:「人生苦短,就算下一秒被死神召喚,也沒什麼好奇怪。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把握到來的機會。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裏多做些什麼,就要懂得抛開、捨棄什麼,但不必煩惱要捨棄什麼。因為在你努力行動的時候,不必要的東西會自動離去,就像桔黃的樹葉會從枝頭飄落般。這麼一來,我們才能身輕如燕,朝目標更邁進一步。」(愉悅的知識)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也說:「當紅色的薔薇含苞待放時,唯有剪除四周的枝葉,才能在日後一枝獨秀,綻放成艷麗的花朵。」人是習慣的奴隸,不知不覺中都會跟著習慣行動,人類「貪、嗔、癡」的習性驅使他不斷地積攢,終於讓他心靈的房間充滿了累贅雜物,這就是現代人感受龐大壓力的主因。只有把心中那些阿堵物逐一搬開,清空心靈裏積聚的塵埃,你的心胸才會明亮,智慧才能進來。天地萬物都難免成住壞空,日本作家曾野綾子在<晚年的美學>一書中提及:「我們死亡以後,帶不走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能在死亡前,將自己人生旅途蒐集到的喜愛的東西,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整理一番的話,是件多麼灑脫的事。讓任何物品都消失無蹤,是往生者對世間所表現的最高敬意,子孫們只需懷念亡者即可……晚年的義務,即是不要強迫別人記得他。」智者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當做最後一天,不斷的做捨棄的動作。我們都是凡人,收集美的東西是人之常情,平日也可怡情養性。但佛、菩薩等智者知道只有立德、立功、立言,只有留下精采作品,只有留下對宇宙眾生的愛才能讓代代子孫想起他、學習他。要留下精采的人生作品,智者了解他必須心智精純。放下旁騖有助精進,科學家及任何行業的皎皎者,都是單純的人,他們只專心於自己的領域,當你把所有的枝枝節節都修掉了,主體就會清楚呈現,所以音樂人馬宜中說:「當東西簡化到單純的美好,感動就自然出來了。」零極限這本書中就主張:
「你們可以用兩種方式過生活,……用記憶(習慣),或是用靈感。記憶是舊有程式的重演,靈感則是神性給你的訊息。你要的是靈感,而聽到神性的訊息與接收靈感的唯一方法是清除所有的記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清理。……神性就是零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我們沒有極限。沒有記憶、沒有身分,只有神性。在生命的某些片刻,我們曾探訪過零極限的狀態,但大部份時間,我們都讓垃圾──也就是 稱為記憶的東西──一再重演。……當你來自沒有極限的零的狀態,你不需要意念,只要接受,並且行動。然後奇蹟就會發生。」
  偈云:「拈起花來,尾巴已露。迦葉破顏,人天罔措」。相由心造,有相皆空,是的,智慧就是經常捨去自己擁有的,隨時把自己歸零。所謂「悟道」,就是讓自己回歸本然的自性,陶然忘我,莊嚴輕鬆,自在靈動,世事「來時不拒,去時不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也是莊子所謂的「心齋」,讓自己內心處於虛靜狀態,達到空靈境界。莊子舉例說,我們搭船時被一艘空船撞上了,任何人都不致於生氣;但若是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上了,通常會是一場呼喊叫駡,甚至演出全武行。同樣是被船撞到,為何要有不同的結果呢?有智慧的人會將自己處於「空船狀態」,消弭我執,自然化解無謂的紛擾。聖嚴法師說:「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放下是一切智慧的根本,也是福報的來源。放下俗世的物質慾望,可以讓你找到本我,得到自由;放下帶來負向能量的東西,可以讓你消災彌禍。莊子漁父篇說,孔子在六十九歲時曾向一位有智慧的漁父求教如何消災免禍,漁父要他去除所謂的「八疵(包攬、逞舌、諂媚、阿諛、讒言、賊言、邪惡、陰險)四患(放肆、貪焚、固執、傲慢)。」聖人都還要求教以避災禍,你我是不是也該多加油了呢?!凡是給人生帶來負面的東西,都是我們該放下,該捨棄,該清理的。所以我們還要清空自傲、自卑、消極、懶散、遷怒、抱怨、猶豫、煩惱(倘若困境可解,何必心煩意亂?倘若困境無解,煩惱又有何用?)嫉妒、病痛、絕望……等等,將這些負向能量全部掃進宇宙的垃圾桶裏,智慧的正向能量自然就會湧進你的心裡,諸天神佛才會賜福給你。佛說:「放下屠刀(殺盜淫妄貪嗔癡慢疑),立地成佛(智慧福報)」,但,要真正修到難得的智慧需要累世累劫的努力,除惡要務盡,放下要徹底。這裏再舉一個佛家的小故事與君共勉之:
仙人黑氏梵志運用神力,雙手高舉合歡花和梧桐花來供養佛。
釋迦牟尼佛陀說:「放下吧。」黑氏志放下左手的花。
釋迦牟尼佛又說:「放下吧。」黑氏梵志放下右手的花。
釋迦牟尼佛還是對他說:「放下吧。」
梵志說:「世尊,我已兩手空空,還有什麼可放下的呢?」
釋迦牟尼佛說:「我不是要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要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等到你沒有什麼可以放棄時,就進入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梵志聽完佛陀所說的話,當下就悟到了無生法忍。
智者不只是「覺悟者」,他還必需是「智慧的傳遞者」。世界上最棒的智慧是慈悲與感恩,因為慈悲所以必須把自己的智慧布施出去,讓芸芸眾生皆生智慧;因為感恩宇宙大能賜予的智慧福報,所以要將福報分送萬方生靈,讓頑石也能點頭增長眾生智慧。本兜心經曰:「具足殊勝菩提故,慈悲之心如是觀」,悲智双運,只有無限包容的慈悲才能扎實的生出智慧之根,慈悲心愈重,智慧就愈高,沒有慈悲的智慧不是真智慧。佛祖固然要我們達到無我的境界讓智慧滋生,但「無我」並不是指自我超脫塵世的羈絆而已,還要「出離自我後再入世」,以大慈悲心將無上正覺的智慧再傳遞出去,這樣的智慧對宇宙億萬有情無情眾生才有意義,佛祖暨歷代高僧大德展現的精妙教義與高深智慧,真正能讓世人心悅動容者正是這包容宇宙萬事萬物的「慈悲」。人生是短暫的,有著各式各樣的因緣遇合,日本人說:「一期一會」,珍重每一次難得的因緣,這慈悲的智慧正可以使我們真正切入每一時刻、每一因緣,讓智慧之花在每一因緣中綻放出動人的姿容,水乳交融,讓我們品嚐那心靈契合的甜美一觸。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題都城南莊)宇宙是無常的,人生有著太多的無奈;天地是無情的,人力有著大大的不足。生老病死是必然,悲歡離合是常態,智慧正是能讓你在這些無常中怡然自得的法寶。廣欽老和尚說:「無來無去,無什麼代誌(事情)」,來去皆已註定,把握當下,當下光明,過去、未來皆光明。人們常說:「捨得,捨得,能捨才能得」,可是,既然要捨又何必要得呢?況且拾棄俗務不必然可得智慧,為得而拾豈非緣木求魚。所以,惟有全心的放下,才能完全的解脫。智慧也是一樣,當你抓緊智慧,執著於得到智慧時,智慧就消失了。西哲SOPHOCLES說:「沒有思想的人生是最快樂的。」,徐志摩的詩中詠嘆:「雪花是快樂的,因為它飄落在它自己要去的方向裡。」智者要做自己,而且天天要做一個更高明的自己,無思無量,無我無相,虛空中自有無上智慧。想要做個有智慧的人嗎?那麼,散步去吧。

心書

山西.五台山 快樂.幸福 ( HAPPINESS ) 李   江   河 快樂是一種情緒,幸福則是一種心境;快樂是外顯的,幸福則是內歛的。 凡是情緒就難免有害,經由眼、耳、鼻、舌、身、意所取得的快樂都是虛幻的、一時的。貪戀美食不只偒身亦有違上天好生之德,貪戀...